切脉动静,而视精明,察五色,以此参伍,决死生之分。其入也,从阳部注于经,即自络入经之谓;其出者,从阴内注于骨,谓出于经而入于骨,即前少阳经“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”之义也。
膏者肉淖,脂者肉坚,若其寒热,则粗理者皆寒,细理者皆热。按,虚里跳动,最为虚损病本,故凡患阴虚劳怯,则心下多有跳动,及为惊悸慌张者,是即此证。
少阴根起于涌泉,名曰“阴中之少阴”。至于入腑、入脏之症,则固未尝议及也。
与此互求,其义更明。黄连、黄柏等岂不与脐有动气、小腹急痛相戾乎?
故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生元气之安危,此“下”之不可不察也。若后其时,病必自深。
阴者言里,为脏气也。内踝之后,别入跟中,即太溪、大钟等穴。